要从一批煤中(几千吨或上万吨)采取少量煤样(几百公斤),经过制样程序制成数量较少,仅约100克,粒度<0.2mm的试样,供化验使用,即用少量煤样(单次测定仅为1克左右的样)的分析结果去推断一批燃煤的质量和特性,就必然会存在偏差,这些偏差由采样偏差、制样偏差和分析偏差构成。在此条件下,若用方差来表示总偏差,则有如下表达式: = + + 。其中采样偏差最大,占总偏差80%,制样偏差16%,分析偏差4%。从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,分析结果的可靠性,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样本的代表性,因此在煤质检测中,首先要做好采样工作,这说明不但要有科学的采样方法,而且还要有受过严格训练的、能认真执行采样方法的采样人员。
但必须强调的是:在上述的关系下,往往容易造成误解,认为制样、化验就不重要了,这是错误的。其实制样、化验同样重要,如果不规范操作同样可以产生较大的误差。如某厂制样人员在制粉时不规范操作,产生约1000J的热量偏差。(操作描述)了解采样、制样和化验偏差组成后,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各环节进行偏差的分析,以确定哪个环节出现的偏差。
三.影响入厂煤、入炉煤产生热量差的因素
1、入厂煤与入炉燃用煤不同步产生的差异如果以月计算入厂煤、入炉煤热值差,那么首先要确认一下每月入炉煤燃用的是不是当月入厂煤进的煤,如果不是,那么当月的入厂煤、入炉煤热值差就没有可比性。可累计为三个月入厂煤、入炉煤热值差比较。
2.进厂煤平均质量下降的影响
2.1对燃用均匀、单一的煤种不易造成采样偏差,相对比较容易完成热值差指标我们做过以下试验:某电厂燃用的神华煤,在同一列火车用机械采20个子样,人工采20个子样。机械采20个子样平均干基灰分Ad=10.27%,人工采20个子样平均干基灰分Ad=10.20%。机采的20个子样灰分极差为3.88%(7.93%~11.81%),说明煤质非常均匀。机械采样与人工采样20对样干基灰分Ad相差0.07%,非常吻合,说明煤质较均匀时不容易造成采样偏差。
2.2对来煤均匀性较差的煤种易造成采样偏差煤的粒度越大,越不均匀,而且粒度大的一般以矸石或石头居多。在实际采样操作中,人工采样和机械采样很难采到大于100毫米以上的矸石或石头。来煤粒度较大时,人工采样不好挖深坑,往往在好挖的地方挖坑,或挖的时候遇到较大的矸石、石头或让开挖坑或只采小粒度的煤样。机械采样头的直径一般在270~300毫米,扣除中间的螺旋杆